生平簡述
歐姆1787年3月16日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埃爾蘭根。歐姆家有7個孩子,他是老大,他的父親是一位技術精湛的鎖匠,愛好哲學和數學,滿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科學教育。歐姆就在父親的影響下,從小學習數學,同時也幫助父親做點修鎖之類的技術活,這些都為他後來搞科學實驗打下了基礎。
歐姆曾在埃爾蘭根大學求學,由於經濟困難,於1806年中途輟學,去外地當家庭教師。當他攢了一些學費後,於l811年重返埃爾蘭根大學並取得博士學位。之後留校任教,教了三個學期的數學,因收入不多,不得不去班堡中等學校教書。1817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著作《幾何教科書》後被科隆的耶穌會學院聘為數學、物理教師。
歐姆的奮鬥目標是當大學教授。為此,他必須做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,他開始鑽研電流新領域,並自己動手製作儀器。1825年發表了一篇有關電路的論文,但其中的公式是錯誤的。第二年他又改正了這個錯誤,得出了著名的歐姆定律,並在1827年發表的《伽伐尼電路的數學論述》中向世人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。
但是,歐姆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,甚至有些人還對他進行抨擊,認為一名普通的教師不可能有什麼重要發現,把他的論文說成是純屬空洞的臆造,毫無觀測事實的根據。
歐姆非常失望,在貧困和憤世不公的感慨中過了整整6年。隨著研究電路工作的進展,人們逐漸認識到歐姆定律的重要性和科學性,歐姆本人的聲譽也大大提高。
1833年,歐姆被聘為紐倫堡工藝學校物理教授。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與他科普利獎章,並於1842年吸收他為會員。1849年他自己的祖國也給予他榮譽,慕尼黑大學聘任他為教授。他在晚年還寫了光學方面的教科書。
1854年7月6日,歐姆在德國曼納希逝世。
為了紀念歐姆為電學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,後人將電阻的單位規定為"歐姆"。
重大貢獻
歐姆定律
發現定理
從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於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直流電源-----伏打電堆後,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,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等人對電磁學的理論研究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一時間,電磁學的發展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局面,眾多的科學家從各個角度對電磁學進行著探索和研究。歐姆也對電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然而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物理教師,沒有資料,沒有資金,也沒有志同道台的同行交流經驗。不過,歐姆從小受父親的影響,耳濡目染,他有很強的動手能力,自己製作了許多實驗儀器。
電流是個令人捉摸不透的東西,看不見,摸不著,從什麼地方下手來研究它呢?
歐姆注意到,電流在電線裡流動的過程,就像熱的傳遞過程一樣,它的"能力"在不斷地衰減,說明電線對電流有一種消耗作用。當時還沒有人對這一問題做過深入的研究。於是,他決定研究電流在導體中流動的有關問題,看看導體對電流是怎樣"消耗"的。
要研究電流,首先必須有檢驗電流的儀器。開始,歐姆利用電流的熱效應,用熱脹冷縮的方法來測量電流強度。但這種方法很難取得精確的果。歐姆認真研究了奧斯特、安培等人的科研成果,利用電流的磁效應,創造性地將它們與庫侖扭秤法結合起來,設計了一種檢驗電流強度的儀器。他的設計是這樣的:將一根磁針的中點用一段扭絲(即有彈性的金屬絲)懸掛起來,使磁針平行地位於通電導線的上方,通電後,電流產生磁場使磁針扭轉,由於扭絲的扭力阻礙磁針的偏轉,那麼,從磁針扭轉的角度就能檢驗出電流強度的大小。
有了電流檢驗器,歐姆又開始思考導體的問題。在這之前,歐姆經過粗略地實驗,已知道不同材料製成的導體的導電率(導電率的倒數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電阻)是不同的。要想準確、定量地測量出哪種導體的導電率,軌必須對導體的粗細、長短等加以限制。就像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密度,就必須取相同體積的物質來稱量它們的質量一樣。於是,歐姆自己動手,用敲打、拉伸等辦法,製成了各種規格的不同材料的導體。有相同直徑相同長度的;有相同直徑不同長度的;還有相同長度不相同直徑的等等。
歐姆把這些導線分別接在伏打電推上,再用他的電流扭秤來檢驗。通過對大量的實驗數據的比較,他總結出:用同種材料製成的導線,導線越長、,越綑,對電流的傳導率越差;相反,導線越短、越粗,導電能力就越強。他還發現,銀的導電率在諸多金屬中最好。